藏地密码

字:
关灯 护眼
藏地密码 > 小情敌 > 第3页

第3页

热门推荐: 收尸人盗墓笔记剃头匠鸿蒙道
    “太奶奶——”


    老爸见儿子是到太奶奶那里去的,还以为儿子心血来潮,要跟太奶奶睡呢,心下大喜,忍不住就想提前开戏。但不到五分钟,太奶奶跟着黄米过来了,穿着睡衣裤,大概是被黄米从床铺上叫起来的。太奶奶担心地问:“宝宝是不是哪里弄伤了?”


    老爸老妈都吓一跳:“憨包包,你哪里弄伤了?快告诉爸爸妈妈。”


    “眼眼。”


    这一下可把几个大人吓惨了,都冲上去检查他的眼睛,他一边拼命躲避几双魔爪,一边举起手中的创可贴,嚷嚷着:“唱口贴(创可贴),唱口贴。”


    还是老妈脑子转得快,马上说:“没事,没事,太奶奶,您去睡觉。”


    太奶奶不放心:“没哪里弄伤啊?那他怎么跑去问我要创可贴?儿啊,眼眼弄伤了可不能贴创可贴的呢。”


    “爸爸贴。”


    太奶奶又赶紧询问老爸哪里弄伤了。


    老爸老妈面面相觑,撒了一大通谎,才让太奶奶相信几个人都完好无损,哪里都没弄伤。


    家有良医


    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太奶奶这些年来一直被一些病痛烦扰,医生看得多,医院住得多,药吃得多,对自己的病也就了如指掌。


    太奶奶信奉科学,信奉知识,爱看书看报,尤其爱看医学小常识之类的文章,遇到有用的资料还爱剪贴下来,收集备用。家人不在身边,太奶奶会不厌其烦地把剪下来的资料邮寄过去。


    以前老黄多年在外求学,没少收到太奶奶寄来的各种养生保健资料。同寝室的人看到老黄经常收到鼓鼓囊囊的信件,信封上字迹娟秀,姓名优雅,都开玩笑说是老黄乡下的童养媳寄来的。


    我打趣说:“憨包子,幸亏你那时没让太奶奶知道你‘那个毛病’,不然的话,太奶奶还得收集‘黄色’资料寄给你,那多不好意思啊!”


    世界上哪里有太奶奶不知道的事?一看《十年忽悠》,太奶奶什么都知道了。即便那时事情已经过去,太奶奶仍然收集了不少有关资料,差不多成了“那方面”的专家。


    太奶奶既是久病,又特别爱看医书,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民间智慧,真算得上“良医”一个,中医的西医的,外科的内科的,科学的迷信的,太奶奶都知道一些。


    在国内时,太奶奶去医院看病,经常是自己诊断自己开药,医生只像学生听写一样,帮忙把太奶奶要的药开在处方上就行。加拿大的医生虽然没这么听话,但也很重视太奶奶的意见,毕竟病在太奶奶身上,她知道得最清楚。


    太奶奶还备有一套医疗器具,像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一次性注射器等,应有尽有,都放在一个上锁的抽屉里,怕黄米摸到。


    但黄米恰恰对太奶奶的医疗器械特别感兴趣,得到允许玩一回,总是爱不释手,尤其是太奶奶那个手动血压计。他对电子血压计却不是很感兴趣,大概觉得跟电子表差不多,玩得不过瘾。


    太奶奶对电子血压计也不那么感冒,说是不准确,比较相信手动的。但她自己不方便给自己量血压,都是奶奶给她量,这时每次都少不了黄米来掺和,他总是抢着去捏那个橡皮球,两手抱着使劲捏,捏一阵,没兴趣了,就把球扔下,跑去摸绑在太奶奶胳膊上的血压计袖带。奶奶一捏球球,袖带就变高变硬,黄米也像打足了气的皮球,兴奋极了:“鼓了!鼓了!”


    太奶奶总是笑他:“鼓了?那锣了没有?”


    奶奶量完,黄米就抓紧机会央求:“奶奶,轮到我了!”


    于是奶奶再打一回气,并把听筒往黄米耳朵里塞。他怕痒,扭头躲避,格叽格叽笑,忸怩好一阵,才让太奶奶把听筒放在离他耳朵不远的地方。


    太奶奶问:“隔那么远,听不听得见?”


    “听见。”


    “听见什么了?”


    “听砰砰神!”


    太奶奶乐了:“哈哈,你不相信神,你相信跳得砰砰神!”


    太奶奶常说自己人老了,气血不活泛了,总是阻在这里那里疼,所以太奶奶每天都要在屋子里来回走动,边走边捶腰,拍胸,揉肚子。这一招似乎挺管用,走着捶着,就听见太奶奶的嗝声,然后听到太奶奶很专家地评论:“嗯,是气。嗝——嗯,是气。”


    黄米是太奶奶的半个保健医生,爱给太奶奶捶背。他抡起两个小拳头,在太奶奶背上一阵乱捶。如果捶几下没听到太奶奶的嗝声,就好奇地问:“太奶奶,嗯气呢?”


    太奶奶笑着嗔道:“才捶了几下?就不耐烦了?气在太奶奶肚子里呢,你捶这么几下,哪里能捶出来?再捶!使劲捶!”


    小大夫没什么耐心,再捶两下,还是没听到嗝声,就忍不住提高嗓音问:“太奶奶,嗯气呢?”


    太奶奶无奈,只好假装打几个嗝:“嗝——嗯,是气。”


    小大夫欢呼起来:“嗯气了!”大功告成,跑一边玩自己的去了。


    太奶奶既为良医,自然免不了技痒,爱给家里人诊病。黄米有时肚子不舒服,太奶奶就让他躺下,撩起衣服,左手伸开按在他的肚皮上,手背朝上,右手弯曲了手指,用指关节轻叩左手手背,太奶奶说这是“叩诊”。


    太奶奶叩一阵,振振有词地说:“儿啊,你肚肚膨胀,消化不良。你要少吃冰东西,少吃零食,免得肚肚里开杂货铺子。”


    太奶奶让黄米俯卧在床铺上,用两个手指轻轻按他嵴椎腰椎两边的穴位,据说是治疗胃痛肚子痛的。黄米怕痒,太奶奶的手还没按上去,他已经先格叽格叽笑起来了,身子也扭个不停,搞得太奶奶没法按,只好换个治疗方法。


    太奶奶有个热水袋,不知道是哪年买的,但一直捨不得丢,始终在用。太奶奶用热水袋装了热水,用个毛巾包着,敷在黄米的肚子上,再轻轻揉一揉。


    黄米很服太奶奶这一套,每次这么按按揉揉的,他就宣布要拉屎了。然后坐在他的专用小马桶上,让太奶奶继续揉他的小肚子,过一会,他就顺利地拉了出来,肚子也就不痛了。


    于是太奶奶趁热搞化验,仔细查看黄米的臭臭,且不厌其臭地指给黄米看:“看,我说是吃杂了消化不良吧?你看你拉的,都是原样货,包谷粒粒还是‘梗’(整)的,西瓜瓤子还是红的,你小牙牙偷懒,没嚼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良医者就免不了要做大夫了。黄米跟太奶奶学了几招,也经常在家给人治病。


    奶奶有时会头疼,特别是没睡好的时候,左边的头就从左眼一直痛到左后脑,去医院查也没查出什么毛病。奶奶头疼的时候,就用小杯子装了冰水,用指头蘸了抹在头上,再轻轻按摩。


    如果黄米兴趣上来了,会抢着帮奶奶按摩。他把小手伸进冰水,冷得龇牙咧嘴,赶快把冷冷的小手放在奶奶头上取暖。奶奶说那滋味真是享受,两只小手,指头冰冰的,手心暖暖的,在奶奶头上脸上摸来摸去,真是神仙的待遇啊!多厉害的头疼也一下子就好了。


    小大夫出诊完全是免费的,只赚几个肥肥的“感谢”就心满意足了。奶奶知道小大夫好哪口,每次都感激地抱着小大夫,不吝恭维道:“哎呀,我们宝宝真是神医啊!这如果是我自己按摩,恐怕按多久也按不好。宝宝给奶奶按摩,一按就按好了。”


    我怀“虾头妹妹”的时候,经常皮肤过敏拉肚子,也没少麻烦小大夫。小大夫手里为老妈叩诊,嘴里很温柔地问:“你肚肚疼啊?你肚肚膨胀啊?你消不良啊?”


    一个“消不良”差点把老妈笑滚,忍俊不禁地问:“那我怎么会消不良的呢?”


    “你吃冰东西。”


    老妈逗他:“报告大夫,我没吃冰东西啊,我吃的都是热东西啊!”


    小大夫很不满意病人这种不尊重医学科学的态度,坚持说:“吃了!吃了!”


    老妈看小大夫要恼了,赶快让步:“好啦,好啦,妈妈吃了冰东西了,消不良了。大夫,你帮我按摩一下吧。”


    老妈趴在床铺上,让小大夫来揉背,但老妈也怕痒,儿子的手还没摸过来,老妈已经笑得蜷成一团,央告道:“还是揉肚子吧,揉背我怕痒。”


    小大夫的两只小手在老妈肚皮上轻轻地摸,嘴里问:“你肚肚膨胀啊?你肚肚疼啊?你消不良啊?”


    揉几下,老妈就宣布:“好了!大夫把我的病治好了,我要上洗手间去了。”


    老妈一进洗手间就待很长时间,小大夫还等着化验呢,所以不时地跑过去,隔着门问:“妈妈,是是梗的(是不是整的)?”


    老妈老实回答:“不知道,我没看。”


    小大夫知道老妈还没完工,跑到一边玩一阵,又跑回来打探:“妈妈,是是梗的?”


    问的次数多了,老妈心疼儿子,于是回答:“是梗的。”


    小大夫很知道自己充其量也就一实习大夫,所以他事事都记得向领班大夫请示汇报。他听了老妈的回答,便飞快跑去告诉太奶奶:“太奶奶,是梗的,妈妈牙牙偷懒!”


    环保代言人


    美国的环保工作似乎做得不错,国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强,以我有限的目力以及见闻来看,似乎小城市比大城市更好,居住区比市中心更好,价格高的所谓的“高尚住宅区”比价格便宜的住宅区更好。


    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不是最豪华的,但应该算本城比较“高尚”的住宅区,属于中等偏上。豪华住宅区一般比较突出个性,房子修得各式各样,很少有两家相同的;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隔也比较大,相应的,糙坪也就比较大。


    我们的小区不是豪华住宅区,所以布局比较讲究整齐划一,房子格局大同小异。小区内的住户成立了“房主协会”,每户每月交钱,协会请人管理小区。


    小区僱佣的管理人员相当严格,专门监督你家的糙是不是太高了,你门前的树枝是不是太低了,你家外墙刷的颜色跟小区的格调是不是同一色系的,等等。如果你家的糙太高,树枝太低,或者你标新立异,把外墙刷得万绿丛中一点红,万白丛中一点黑,都会收到通告,要求你在某日前改正。连续三个通告你还没改正,咱们房主协会见,罚你款,告你上法庭。


    有人说:“人是环境的奴隶。”如果不把话说得这么险恶,我们可以说人是受到环境塑造的,当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人塑造的,所以人与环境互相影响。如果你生活在一个人人随手扔垃圾的环境里,你就很难形成“随手扔垃圾不对”的概念。相反,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没人随手扔垃圾的环境里,你就没有随手扔垃圾的慾念(或胆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收尸人 盗墓笔记 剃头匠 鸿蒙道 我老婆是美女总裁 创世至尊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