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

字:
关灯 护眼
藏地密码 >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 第7章 这院子(四)

第7章 这院子(四)

热门推荐: 收尸人盗墓笔记剃头匠鸿蒙道
    从孙家出来,易中海打头往后罩房走。


    后罩房其他三间看样子是一家人,只不过这会儿好像没人,只有门前坐着一个慈祥的老太太。


    这老太太在躺椅上眯着眼,享受冬日暖阳。


    听着脚步声眼皮都没抬,仿佛院子里啥情况都跟他无关。


    易中海凑到老太太耳边轻轻的说道,“老太太,这新军进城了,人家官府来统计户口”


    老太太顿时睁大眼睛,“啥?来收税啊?”


    手不断的摆动,“没有,没有,都走,就我一孤老太太,哪有钱,早活够了,要不你们把我老太太的命拿去吧”


    “钱都换粮食了,粮食都被你们抢了,也就这院子里的邻居接济一口,要不老太太我早饿死了”。


    王颖也上前和颜悦色地轻声说,“老太太,我们不是秃党,不是旧军队,不抢粮食,不收税”


    “我们是红党,是人民解放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专门为穷苦人民当家做主的”


    “我们党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然会犯军法的”


    “哦”,老太太这下也不闹了。


    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是那群穷哈哈的军队啊,还真让你们闹成了啊”


    “这好像都二十年了,进城成气候了啊”


    “你们这是找我老太太干什么?家里没值钱的了,早些年,我小儿子偷偷拿着家里老物件换钱,说支援革命经费”


    “说什么维克一定会实现,结果第二年回来的是一件带血的衣服,听说跟一个叫什么大钊的,你们的头头一起被抓了,尸体扔城外乱葬岗,”


    “想收尸都不让”。


    “王丫头,你们这也是拼出来的啊”


    “跟我小儿子一样,多有精神”。


    “既然你要听,我就跟你说说,别嫌我老太太话多就行”


    “易小匝,去屋里给老太太我倒壶茶”。


    紧接着老太太就闭着眼睛不说话了。


    易中海很熟悉的进了老太太屋里,用老太太常喝茶的老紫砂泡了壶茉莉花茶。


    搬了一个几子放老太太躺椅身边,把紫砂茶壶放了上去。


    老太太一脸平静,岁月留下太多故事,却没留下悲伤。


    睁开略带昏暗的双眼,接上之前的话头。


    “当时有不少大头兵来家里搜查我小儿子留下的东西”。


    “要不是我们老金家,在这北京城里有8点关系,当时都家破人亡了,我这小儿子年纪轻轻的,连个子孙都没留下”。


    “最开始还关注你们党的消息,后来查的严,慢慢就淡了”。


    王颖和跟着来的两个战士都算老革命了,对我党老历史都还是清楚的。


    王颖脸上露出敬佩的神情,“老太太,您贵姓啊,您小儿子叫什么名字啊,按您这么说他算我党老人了”。


    “这算是我老前辈啊”


    “我回去就上报,好好查一查,现在应该还有您儿子同志还活着呢,他们要是知道会很高兴的”。


    “好,要是有还活着的他的老同学,让他们要是有空来一趟,看看他们就算是了了我的心愿了”。


    老太太陷入回忆,眼神慢慢空洞。


    “我姓龙,龙秀云,今年65,光绪十年生,按你们年份应该是1884年吧”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嫁进这个院子,我家老头是旗人,是庆亲王这支的老旗人了,当时我家老头在禁军”


    “1912年,我家老头在清政府退位事件中受伤,在家将养”


    “我就三个儿子,老大光绪二十九年生(1903)老二光绪三十一年(1905)老三光绪三十四年(1908)”


    “1915年一场风寒,把老头带走了,本来就有伤,扛不住”。


    “老大那年才12,金姓也是那时候,老头临终前改的,给老大改名金琉福,老二金琉寿,老三金琉德,”。


    “希望他去了,不求金家多大富大贵,就是要把德行留下,福寿绵延,平平安安就好”。


    “也就是家底厚,加上下人也在,才养活大了几个小子”。


    “1921年,我家老大没了管束,不好好读书,跟外面旗人打的火热,学会了抽大烟,逛八大胡同”。


    “家里自打老头去了之后就在慢慢落魄,老大那时候18岁,跟着我学着管家,偷偷的开始卖外面铺子,田地”


    “1925年常年抽大烟,再加上染了梅毒,就去了,没有孙子留下在,家里财产和田地也去了大半”


    “自打老大染上大烟,我就对两个小儿子严加管教”。


    “老二倒是还不错,打老大去了之后,看着家里卖了大部分铺子田地,下人也遣散一半,就不读书了,想重振家业”


    院子里围着的人跟着听老太太讲古,大家都知道老太太是大户出身,没想到老太太这么多故事。


    老太太喝了杯茶打起精神。


    “那年代,到处都是混战,家里仅剩的几个铺子也时常被盘剥”。


    “我家老二就跑去南边儿参军了,来信说上了黄埔军校”。


    “后来就是一直打仗,到1932年过年前才调回北京,当了个团长”


    “一直在军队也没结婚,回来发现老三也没了”。


    “就这一个儿子了,都27岁了,也没留下香火,我就张罗着给他娶媳妇”。


    “在家过了个年就回部队上了,正月回来了两次,说军队缺枪少炮,卖了家里剩下的铺子田地,去买军火了”。


    “我就想着,就这一个儿子了,军队发展好了,总能赚回来,就由他去吧”。


    “没成想,这一去就是永别”。


    “老二回到部队一个月不到,日本人就打进来了”。


    “就在热河那边,老二 永远的留在了那里,他的尸体也没运回来,就埋在那。”


    “秃党后来送完几百大洋的抚恤金就没管了”。


    “家里就靠剩下的那60多亩地维持”。


    “就剩下我一个49岁的女人持家,就把地卖了,加上老二抚恤金,卖了院子里4间房子买了两个铺子,家里下人也遣散了,留下老管家帮忙照看铺子生意,两个婆子照顾我们生活”。


    “至此我们金家算是绝了后”。


    老太太喝了一口茶,面色终于带上了悲色。


    “至于我家小儿子,那孩子争气,在学校学习成绩也好,家里也听话,是个乖的”。


    “老二1925年走后,家里帮我管家的事,就落在了老三身上”。


    “那年他17吧,白天上学,晚上回来帮忙清账”。


    “只是我不知道的是,老三和老二一直有写信联系”


    “老二经常和老三说黄埔和事,说黄埔里国共的思想,老二加入秃党,”


    “老三对红党感兴趣,也是25年到26年考入北大,跟那个大钊学习”。


    “后来老二时常偷偷卖家里老物件,给红党筹集经费”。


    “好像老三进入大学没怎么学习,天天开会搞串联,搞宣传,家里铺子也不管了”。


    “老三折腾,我也劝不住,只能由他去,我心想就是理念之争也没多大事,咱们大清不就退下来,也没啥事啊”。


    “哪知道,1927年老三跟大钊一起被抓了,当时还抓了一批人”。


    “就在外边被枪毙了”。


    “我想着老三没了这不能影响老二,就把老三跟老二来往的信件烧了”。


    “那些大头兵,果然不是讲理的”。


    “老三去了没多久,他们就找上门来”


    老太太面色狰狞。


    “我老头和老大遗像砸了,家里剩下的老物件被搬走了”。


    “家里来往信件都搜查”。


    “也幸好知道老三出事了花钱托关系,找老旗人帮忙,要不这家当时就被抄了”。


    “我也不知道流落到哪去了,我当时就想着,我只剩下老二了,家不能没了,这是祖宅,要是老二回来他住哪?”


    王颖两眼发红,哽咽的说道,“老太太,您节哀”。


    老太太这时心情也平复下来。


    “王丫头,我这都花甲之年了,中年丧偶,丧子,这些年战乱不断,什么没见过,难过的日子都过去了”。


    “我看的开,没事”。


    “难为你们这些人听我讲我家务事了”。


    “至于这后院,你们要是查完户口了,我就算最后一家了”。


    “这后院三间东厢房加上耳房,以前是老管家和两个婆子住的”。


    “那两个婆子打去年发回家养老了”


    “老管家也没有儿子,去年就去了”。


    老太太站了起来,一双小脚巍巍颤颤。


    易中海上前想扶着。


    老太太挥手,“小易,不用,我老婆子还走的动”。


    老太太指着院子说。


    “自从33年老二去了之后吧,我也没那么多精力照看院子”。


    “养下人打扫得多大花销,世道又乱,于是除了最早卖出去的4间房,何家,袁家,剩下的都出租了,也省的维护打扫”。


    “后来日本人来了世道就更乱了,像小易,我记得是37年来租的对吧”


    易中海回道,“是的老太太,我37年逃进北京城的,那时候租房子,是您家管家帮忙办的”。


    老太太接着说,“日本人来了,生意不好做,外面铺子也维持不下去,那时候管家的媳妇生了大病”。


    “我就想着,老管家给我家抗了一辈子活儿,儿子也跟着我家老二上了战场,没回来,女儿也嫁出去了”。


    “人一家子跟着一辈子,我家也断了香火,本来就是相依为命”。


    “我就做主张把铺子卖了,那年是42年吧,结果钱花了人没救回来,老管家身子也垮了,他比我还大两岁呢”。


    “铺子卖了没了生计,就靠着这院子租金过活,大家都不容易,许家孙家刚来的时候还交不起房租,让他们晚了两个月交的”


    “院子里邻居都还不错,虽然穷,但是还是互相帮衬着过了”。


    “45年日本投降,秃军进城,过了两年安生日子,就是人头税收的高,连我家几个老伙计都收”。


    “47年开始就钱开始变得不值钱了,票子越来越毛,交税还得用大洋”。


    “老管家治病一直吃药,房子就那时候开始慢慢卖的,我记得小易也是46年买的,其他除了几个租户以外都慢慢凑钱买了”


    “也就去年后半年,就是48年,秃军慢慢不行了,金圆券更毛了,几万几十万买不到一斤粮食”。


    “大家都饿肚子,有多余的粮食那些大头兵就来抢,我家里粮食就那么被抢走了,老管家阻拦,被打了一枪托,本来就有病,也就这么去了”。


    “没了粮食,就打发家里照顾我们的婆子回乡下了”。


    “我老太太,也不敢出去卖粮,就让何家,何大清帮忙带点粮食,用钱跟他换,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用剩下租户的房子,跟租户们商量,用粮食加上点现大洋,把房子卖了”。


    “也就院子里邻居们帮衬,李兰丫头帮忙做饭,才活了下来”


    “这几天总算太平了”。


    王颖有些难过,这老太太受的多大罪啊。


    你要说院子里住户趁火打劫也不是,外面粮食都是又贵还买不到,人家用粮食换房子,已经是从自己口粮里扣出来的,也是人家家里救命粮。


    要和平时期一间房就是上百大洋,几十斤粮食加上十几块大洋就卖了。这也算换回了一个孤老太太的救命粮吧。


    “老太太,都过去了,不会有大兵进来抢粮了,外面太平了,能随便买粮了,这几天我们就在动员粮铺开张,能买了”。


    “有什么困难,委屈让易中海同志去管委会找我,您的情况我会上报的,查查您家金琉德前辈还有没有同志在活着,有消息了我来告诉您”


    “行,多谢你了,王丫头”。


    王颖回复,“没事,帮助老百姓,是我们解放军职责和使命”。


    “老太太,我先走了,下次再来,还要去其他院子呢”。


    “行,我知道了,王丫头,你慢走,小易,帮我送送王丫头”


    易中海回头扶着老太太坐下,“行老太太,我去了,您还是躺着晒太阳吧”。


    说完就跟着王颖一行人出了后院,把他们送到四合院大门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收尸人 盗墓笔记 剃头匠 鸿蒙道 我老婆是美女总裁 创世至尊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