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

字:
关灯 护眼
藏地密码 > 四合院前传,轧钢厂风云 > 第75章 求医(上)

第75章 求医(上)

热门推荐: 收尸人盗墓笔记剃头匠鸿蒙道
    午后的阳光有些烈,上午因为送杨金秀去医院,该洗的衣服、被褥,该晾晒的粮食、棉被,全部被搁置。


    迎着太阳,女人们有说有笑的在院里洗刷,时不时还得去巷口处的水井挑水。


    此时北平城大部分地方是没有自来水入户的,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人早晚挑水,或是女人白天挑水,水缸就是最好的储水容器。


    每家门前都有自己家用铁丝或者竹竿、绳子等搭的晾衣绳,此时已经有不少人门前已经挂上了衣服被面儿等,随着风不断的摇摆。


    李兰从闫家出来,穿过前院儿往中院儿自己家走去,看到在洗衣服的女人们,也热情的打招呼。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前几天才接了易家上万块的特产,哪怕再怎么想排挤,也只能带着一丝疏远,笑呵呵的回应。


    等李兰走过去,她们才开始议论起来。


    宋桂枝侧着头凑到梁玉英耳边,说道?


    “你说这闫家咋想的?”


    “我们院儿里这么多的女人,实在不行还有外面专门的月子婆。”


    “他全都不请,这是瞧不起我们吗”


    “还请那绝户家的,这不晦气?”


    梁玉英也扭过头,看着宋桂枝小声说道:“桂枝,你看闫家像拿的出来钱的样子?”


    “老太太还常年吃药,哪有东西花钱请人?”


    “我估计啊,李兰准是自己送上门的。”


    “这不下蛋的两口子现在想孩子想疯了,还有啥做不出来的?”


    他们哪怕声音很小,可还是被附近女人们听到了。


    对于梁玉英和宋桂枝的谈论也点点头,表示认同,并且也加入进来,小声议论。


    李兰回家看到易中海正坐门口的椅子上眯着午休,也轻手轻脚的进屋吃中饭。


    堂屋靠墙的桌子上摆了两盘菜,易中海还特地用竹筐盖着,防止灰尘和蚊虫。


    筐子外面摆的是龙老太太和易中海吃完午餐留下的空碗,上面还不时的有苍蝇飞过。


    李兰吃着不带一点温度的饭菜,心里委屈的紧。


    一口一口的慢慢咀嚼,脸上带着愁苦,眼中满是死灰的表情。


    今天在闫家做饭,闫大娘就搬一个椅子在门口定定的看着自己,严防死守,不让自己跨过门槛。


    防着自己就像防贼,哪怕杨金秀和小解放还没从医院出来,也不能进屋,有需要的喊闫埠贵来拿,比寡妇还不受待见。


    这还要去闫家做一个月的饭,尿片子啥的都需要自己帮忙洗,可闫大娘还是一点好脸色也不给。


    这没有孩子确实艰难啊,要不是自己肚子不争气,何必在院儿里活的低声下气?


    吃着吃着就委屈的流下泪水。


    好不容易吃完午餐,洗完碗筷儿。


    李兰又起身把家里该洗的床单被面洗一洗,被子晒一晒。


    等她搬着水桶,洗衣盆,衣服来到院儿里。


    哪怕洗的最慢的张翠花也匆匆洗过最后两件衣服,招呼也不打一下就离开了。


    望着四散而去的女人的背影,李兰心里颇不是滋味。


    自家在院儿里人际关系才好一点,立马就被打回原形。


    估计这些女人们觉得自己为了要孩子,不分场合吧,没有眼力见儿吧,人家刚生孩子,自己一个绝户就凑上去。


    摇了摇头继续洗衣服。


    等易中海醒来李兰也正好把衣服洗完,正在晾晒。


    等李兰收拾完了解下围裙,拍了拍身上的衣服褶皱,上前对易中海说道。


    “中海,咱们这就去医馆?”


    易中海皱了一下眉头,又缓过来,叹了一口气。


    “行吧,我去洗把脸,你也收拾精神点儿。”


    “咱们弄好就出发,估计这号脉检查,开药,抓药,也得耽误不少工夫,还是早去早回吧。”


    说完易中海找了一个木盆,用水瓢从水缸里舀了两瓢水,拿了一个毛巾就开始洗脸。


    而李兰进了卧室,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先是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然后打开头上扎着的头发,一丝不苟的拿起梳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重新梳理。


    易家跟闫家不一样,家里家具齐全,完好,卫生也整理的整洁干净。


    李兰平时在院儿里被排挤,只能通过做家务打发空闲时间。


    梳完头发,重新抹平衣服上的褶皱,从卧室出来。


    此时易中海也把自己打理的整整齐齐,坐在堂屋一边喝茶一边等着。


    看到李兰出来,放下茶杯说道:“走吧,钱我带了两百万,要是不够再回来拿。”


    “准备去哪家医馆?”


    李兰听了易中海的话,脸上闪过一丝惊喜。


    “随便吧,就找大一点的就行了。”


    “我打听过了,咱们北平城有名的大医馆儿不少。”


    “像什么同仁堂,长春堂,鹤年堂,孔伯华医馆(孔医堂),益生堂,御生堂,乐寿堂,德寿堂,永安堂,都是名气大,大夫手艺高超,有名医的地方。”


    “咱们东城区是最多的。”


    “你看去哪家?”


    易中海琢磨了一会儿,同仁堂是不能去了,同仁堂就在前门儿大街,离天桥不远,要是碰到张霸天的手下,那就要交代在那里了。


    哪怕才回北平城没几天,易中海也知道在自己没在北平城的这十几天,已经有一伙人来找过自己好几次了。


    要是碰上了,那得交代在那。


    易中海把自己的担心跟李兰说了。


    东城区本来就是人流量大的地方,用老话说就是东富西贵,男贫北贱。


    所以东西城区的医馆多,名医多,名气大。


    既然东城区不能去那就只能去西城和内城了。


    西城区又比较远,估计过去晚上还赶不回来。


    那么只能去内城了。


    在内城,名气最大的就是永安堂了。


    虽然也算东城,可是离得有些远了。


    话说这永安堂啊,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比鼎鼎大名的同仁堂早了200年。


    后来又有了“内永安,外同仁”的说法。


    这中医医馆啊,往往是传承越久远,能治的疑难杂症越多。


    普通人或许以讹传讹,不懂中医,懂行的都知道中医治病靠的压根不是什么流传甚广的医书。


    最根本的底蕴是医馆留存的医案、脉案。


    古代中医是有法律的,规定中医治病必须要留下病人医案、脉案。


    医案是记载了病人疾病名称、姓名、年龄、性别、治疗方法、药方,这些是有医患纠纷官府追查的。


    脉案是记载了病人年龄、性别、姓名、脉象、症状。


    往往传承越久远的医馆,治病手段越丰富。


    在几百年烟波浩渺的医案脉案里,后人通过整理发掘,有很好疗效的药方,流传下来就是验方,大众化的,对于疑难杂症治疗效果不佳的药方,后人会通过不断调整,直到疗效很好了为止。


    而流传甚广的医书只是中医基础而已,这些可以随意流传,可医案、脉案是医馆命根子了,一般人根本没机会看到,除非是后代。


    说道现代中医就有些悲惨了。


    几十年前一场风暴把各家几百年传承的医案、脉案全部烧光,这些本来就是人家一家人单传的孤本,外面根本没有,不像流传甚广的基础医书,没了就是没了。


    哪怕后来平反也只能重新积累医案、脉案,这短短几十年又岂能是几百年传承能比的?


    更何况还是带着镣铐跳舞,有毒性的药材不能用,只能用验方,又进一步限制了利用医案、脉案调整药方的机会,因为你医生私自改变药方是犯法的。


    所以现在的中医对疑难杂症就没了办法,一没有几百年的医案、脉案数据作为底蕴,二没有调整药方的机会。


    而易中海两口子决定了要去的医馆,就锁上门,往外面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收尸人 盗墓笔记 剃头匠 鸿蒙道 我老婆是美女总裁 创世至尊神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