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探险故事>洞穴探险记的故事

 自古以来,洞穴一直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千百年问,地球上各种肤色的民族对散布在地表各处的洞穴所包藏着的神奇的地下世界,无不充满着梦幻般的憧憬。

  对许多人来说是梦幻一样的东西,对洞穴探险者而言只是一种欲望:通过攀登、爬行、游泳和潜水进入地下世界。

  寻求愉快和乐趣的人们,喜欢把这种向地球深处的探求说成是“回到母亲怀抱的下意识要求。”

  美国洞穴探险家希尔兹在西部无人区的一个神秘洞穴中穿行过3个星期,他每下洞一次,都会发现许多神奇和有生命的东西。

  有一次,他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种没有视觉的淡颜色昆虫。这种昆虫看来从未见过阳光,好像是洞穴中的蟋蟀,无声无息地在洞壁上缓慢爬行,那长长的触角犹如盲人行走时惯用的拐杖。

  在一个洞穴中游览一遍,就仿佛参观了一个博物馆。这些洞穴里都有大洞套小洞,每个小洞都像是一个展览厅。在每一个洞里,都有如水晶般明亮的钟乳石,它似乎是一串冰凌,孤单单地倒挂在洞顶。在一个名叫安吉尔宫的小洞中,各种生物埋在长长的茎状硫酸镁结晶中,像吹足了气的玻璃一样,漂亮极了。

  2009年秋天,3位德国探险家和动物学家施密特一起,第一次钻进了土耳其陶鲁斯山脉下一个很深的洞穴中。

  经考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群,里面有世界上最长的地下河。他们还看到了水清得像水晶一样的地下湖,一块大得像一座教堂似的钟乳石。他们走过高高的石阶样的陡坡,爬过巨大的岩石,攀登上笔直的峭壁,测量了高处的通道。通道里面十分干燥,地上铺着细石粉,走路时扬起一阵阵白色粉末,犹如飘忽在朦胧的月光之中。

  探险家们深入新西兰怀托莫地区的洞穴,他们惊喜地发现,洞内荧光闪闪发亮,原来洞穴的深处生存着一种世界罕见的发光昆虫,布满了岩洞的四壁。

  如今,人们都知道岩石内部结构的变化按地质年代的长短而变化的,然而,这种变化异常缓慢而又不易察觉。但是,洞穴探险家和洞穴研究者走过这种岩石时,只要把手搁在上面,或者把身体钻进小小的弯角或缝隙中,会感觉到石头也在生长。

  就洞穴本质而言,它只不过是一个个空间而已。这一个个充满神奇色彩的空间,既可以在岩石中形成,又可以在海底出现,也可以在倾斜的巨大石板下构成,或者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

  世界上大部分的洞穴群,都是由几百万年前在海底形成的大量的石灰岩沉积物中产生的。这些沉积物是无数动植物的遗骸。

  在远古代,由于海洋的水温高于陆地,许多动植物纷纷迁徒到海洋中生活。但是由于海水中含有碳化物,这些动植物吸收后都死了,尸体沉积在海底,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层层厚厚的既透气又透水的石灰岩层。后来,许多这样的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露出水面,就形成了山脉。一旦水面下降,就留下了一个个洞穴。

  水不断地浸入,但不像从前那样有规则,所以使洞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有的像潺潺小溪,有的像一条大走廊。

  要是这种洞穴顶部石头上有细小的裂缝,水会一滴一滴地渗进去。在洞穴里空气的作用下,水滴放出二氧化碳,使石灰石裂化。水溶解裂化了石灰岩,并予以吸收,于是在水不断下滴的地方形成了钟乳石。从项部垂下来的叫钟乳石,从地下往上长的叫石笋。有时,上下的钟乳石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粗大的石柱。有些钟乳石很奇怪,向四面八方生长,好像在嘲笑牛顿的重力法则。

  大自然出神入化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千奇百怪的洞穴景观。而探究洞穴世界的真面目无疑具有生命危险,但是地洞中的神奇奥秘一直吸引着尘世间的勇士。

  第一位有名的洞穴探险者是古代东方的亚述国王萨拉马沙三世。

  2800多年前,这位奴隶制国家的君王和一批学者钻进了底格里斯河的发源洞,并在洞壁上凿刻下了不起的图案。

  在欧洲,最早的有关洞穴探险的报告是1535年一个名叫贝特霍尔德·布赫纳的德国人写的。不过,综合早期的洞穴探险报告分析,即使到了19世纪初叶,洞穴研究还是与迷信紧紧相连的难兄难弟。诸如把探险所得的地下遗骨研磨成粉,当作有特殊疗效的“独角兽粉”高价出售的记录就是例证。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对洞穴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然而即使在当今,洞穴探险,或者说研究洞穴学的主要力量仍然是业余研究人员,大部分地下洞穴是由他们发现和测量的。

  为了测得在地下几千米深处的洞口、大厅和通道的准确数据,他们忍受无比的艰辛,夜以继日地在又黑又潮又冷的洞穴中,用冻得麻木的手指拿着污泥斑斑的皮尺进行测量。

  地球深处的有些洞穴是非常高大宽敞的。位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边境的吉甘特洞,大得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将彼得大教堂搬入洞中。美国肯塔基州的马默斯洞竟然有360多千米长,而法国的让伯尔洞是世界上入地最深的洞穴,目前测得已深入地表达1837米。

  洞穴探险者之所以要去发现和测量洞穴,当然并不仅仅是为了撰写一部描述世界之最的畅销书。他们的奉献是为了给科学寻找道路。

  根据洞穴探险家的发现,地质学家可以研究山脉的内部结构,动物学家可以追捕研究洞穴中的稀有动物,气象学家可以从钟乳石研究过去年代的气温、水量和洞穴形成的年代,考古学家从洞穴的泥土中可以挖掘到古人的遗物,从而推进对人类学的研究。

  同时,洞穴探险不仅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现代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比如,探测地下洞穴的确切位置对于建造高大的建筑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家酿酒工厂的管理大楼,突然一下子沉到了地下,因为它下面的一个空洞的顶层突然坍塌,而事先谁也不知道这幢大楼是建造在一个地下洞穴上面的。还是在美国的这个州,投资3000万美元建成的田纳西河的拦河大坝,也由于是建在一个洞穴上,结果经不起洪水袭击,反被洪水冲塌卷走了。

  完全可以这么说,围绕着洞穴的“世界之最”,几乎每创造一个纪录的过程都凝聚着顽强无畏的探险家的鲜血和生命。

  因此,当我们在叙述洞穴探险实况的时候,不由得向那些具有献身精神的先驱者们鞠躬致敬。

  地球上的地下洞穴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其中长度在20千米以上的有7个,最长的就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马默斯洞。

  1809年的一天,在肯塔基州中西部的丛山峻岭中,猎人霍特钦茨正在追逐一头负伤的熊。疲于逃命的熊突然从猎人的视野中消失了,猎人发现自己已站在一个陌生的山洞口。显然负伤的熊溜进了山洞,猎人不甘心眼看到手的猎物失之交臂,就点燃了火把,冒着阴冷刺骨的寒气闯入漆黑的山洞。走着走着,熊还是不知去向,而在霍特钦茨的眼前却出现了一个广阔无比具有许多交岔口的洞穴。猎人的偶然奇遇,唤醒了一个睡了亿万年的地下迷宫。

  消息传播开去,招来一批批好奇的

探险者。人们发现这里曾经是古代印第安人活动的公共场所,洞中有印第安人的火把和其他生活用品的遗迹。

  1812年美英战争期间,肯塔基的军队在这个山洞中挖掘硝石,制造火药。1837年,一个名叫戈林斯的商人买下洞口附近的地盘,修建了一座旅馆。他指派2名黑奴对洞穴进行系统的踏勘,并且在洞口安装了铁门,向每个入洞者收费。1895年,这块地盘换了新主人,是个名叫甘捷尔的企业家。

  这时洞穴内已经架起了铁索,安置了照明设备,并且使用特殊灯泡、火炬和焰火,加上道具来渲染洞中的神秘气氛。甘捷尔还训练导游讲解,使这个岩洞成了他的“摇钱树”。

  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的探险者和科学家开始对这一洞穴进行系统研究。1900年,肯塔基州地质局对洞内200多条不同通道、走廊、竖井、溶洞和暗河进行测绘,逐一命名。从这时候起,山洞被取名为马默斯洞,译意即“猛犸洞”。猛犸是更新世晚期的巨兽,取其为名,意喻洞穴之大。

  1925年,科学家柯林斯在探险中受伤,在洞中迷失了方向。当地政府组织了上千人入洞营救。可是洞穴中岔道极其错综复杂,人们在18天后才找到这位学者的遗体。

  1941年,美国联邦政府收购了这块地盘,建立总面积为207,8平方千米的马默斯洞国家公园,进一步改善了游览设施。

  在这个巨大的溶洞中,各种各样的石笋和钟乳石随处可见,真是一个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神奇世界。有一处地方凝固的石灰岩流体从洞顶垂挂下来,恰似一道气势磅礴的泄水瀑布,人们将它与世界著名的尼加拉瓜瀑布相提媲美,称之为“冰冻的尼加拉瓜瀑布”。其实,溶洞中还真有几处倾泄流水的瀑布,水势澎湃,水花飞溅,流入地下暗河中去。

  在暗河里,人们可以驾小舟漫游,也可以捕捞河中的小鱼,这些小鱼因为长年累月生活在黑暗中,眼睛已经退化,人们叫它们“无眼鱼”。由于溶洞深入地下,洞中温度常年保持在12℃。

  1972年,有关当局公布了马默斯洞的分布图:总长297千米,上下5层,内有225条通道,77座厅堂,23条竖井,3条暗河,8道瀑布,2个地下湖。主通道如拱顶大隧道,宽10~100米,高4~20米,全长15千米,两侧密布岔道通向其他溶洞。

  最大的“神庙”长165米,宽90米,高40米。“星辰厅”长160米,宽25米,高20米,顶篷悬挂含锰氧化物,点缀白色石膏结晶。站在洞底仰视,洞顶犹如缀满“星斗”的天穹。除了1个天然洞口外,当局又增辟了3个人工洞口,分5条路线供游人通行。

  马默洞的长度始终领先于世界各地的洞穴,随着勘探的继续,1985年,宣布总长度突破361.6千米,当然这个长度并不包括尚未被勘测的支洞穴。

  除了这个最长的地下洞穴外,世界上最稠密的溶洞穴群也在美国的肯塔基州。据1972年9月由威尔科克斯率领的探险队勘测表明,连接弗林特里奇洞穴群和马默斯洞穴群的组合洞穴群的总长度达531千米,规模之巨令人咋舌,故有“万洞之地”的美誉。

  就在马默斯洞被正式命名的那一年——1900年,在美国南方的一处山谷里,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这就是卡尔斯巴德洞。

  1900年的夏季,一天午后,美国农民金·怀特骑着马奔走在新墨西哥州的哥德洛普山谷,寻找失散的羊群。忽然怀特猛地勒住马缰绳,注视着远处贴近地面冒出的一大股黑烟。

  他驱马赶到近处一看,噢,那不是黑烟,而是一大群蝙蝠正从洞穴中飞出来。怀特下了马,在离卡尔斯巴德洞口不远处驻足观察。没想到他整整观察了3个小时,最后一只蝙蝠才飞出洞口。随着“嗡嗡”的振翼声消失,周围顿时一片寂静。此时,黑暗笼罩着峡谷,怀特不免紧张起来。他在山洞边燃起大堆篝火壮壮胆子,时不时抓起着火的树枝扔进漆黑不见底的洞穴。洞穴里毫无动静。怀特断定不会再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了,这才上马回家。

  从第二天起,怀特按捺不住好奇,连续数日手持乙炔气火炬,只身入卡尔斯巴德洞探险,他找到了好几个洞口。后来怀特花钱请一个墨西哥少年结伴,两人入洞进行更加大胆的踏勘。

  他们几乎走遍了卡尔斯巴德四通八达的主要溶洞群。有一次火炬不慎熄灭了,两个人刹那间陷入可怕的黑暗之中。在他们耳朵边充斥着蝙蝠碰撞钟乳石的叮当声,叮当声接连不断,在洞穴中引起一阵阵回响,急得怀特和墨西哥少年几乎快要发疯了。怀特强迫自己镇静下来,趴在地上匍匐爬行,好不容易总算摸索到了进洞后沿路抛下的结为绳头的路标,才松了口气。他们小心翼翼摸索着退却回来,爬出了卡尔斯巴德洞。

  当然怀特感到很骄傲,他觉得自己的探险十分成功。他卖掉了所有的羊群,带领妻子儿女搬入卡尔斯巴德洞居住。怀特设计制作了一只大铁桶,安装在洞口垂直升吊,作为进出洞穴的工具。

  不久,怀特和卡尔斯巴德洞的名声已家喻户晓。远方近邻都闻风而来,怀特用原始缆车接送旅客,让他们尽情观赏卡尔斯巴德洞那妙绝的地下世界。怀特的收益也因此日渐丰厚起来。

  后来,地方官员也赶来卡尔斯巴德洞考察,惊喜万分。尤其是洞中成群结队的蝙蝠飞进飞出的景观,更是世界罕见。政府从怀特手中买下了洞穴,连同周围550平方千米土地,开辟了卡尔斯巴德洞国家公园。

  经过多年的探险和勘测,现已测得卡尔斯巴德洞由60多个相通的洞穴组成,洞穴空间总面积为259.2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空间最大的洞穴。

  卡尔斯巴德洞分为上下3层,最深处钻入地表面335米。洞中最大的“大屋洞”,竖洞深250米,殿堂长550米,高78米,有5个足球场那么大;堂中有一支高20米、直径6米的超级石笋。

  目前,进入卡尔斯巴德洞已用上现代化电梯,蝙蝠洞对面用石块砌成了十几排半圆形观众席,供观察蝙蝠进出洞之用,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蝙蝠剧场”,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当年金·怀特时代,蝙蝠每次进出洞穴需延续3个多小时,蝙蝠群数额达800万只以上,此情此景真可谓人世间罕见。如今蝙蝠群进出卡尔斯巴德洞只需半个小时,蝙蝠也仅30万只,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西班牙北部海岸的卡里斯塔峰山坡上,有一条长3米、宽1米的裂缝。千百年来每每有石头滚落时发出呼呼的巨大响声,深不可测。19世纪,一个名叫卡里斯塔的革命党人被保皇党人追捕逃到裂缝处。他宁死不屈,纵身跳入裂缝牺牲。从此,该山该峰该洞均以他的名字为名。

  1958年,一队西班牙的洞穴探险家首次吊入卡里斯塔洞。通过45米深的垂直裂隙,探险家们落脚在凸出的边坎上,忽见洞体豁然开朗,直径扩大到20米,边缘还连接着一个望不见尽头的洞穴。

  探险队做了休整后,继续往下深入,最后停在一大堆崩落的石灰岩屑上,个个不禁瞠目结舌。眼前展现的地下世界实在太恢宏,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只见卡里斯塔洞的主洞整体呈椭圆形,高120米、长520米、宽245米,粗粗估算,足足有8个足球场那么大,面积为152.88万平方米。就连马默斯洞、卡尔斯巴德洞的主洞都难以与之相比,显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洞。

  当然,卡里斯塔的底部还有许多廊道和裂隙向四方伸展,这就足够洞穴探险者们忙乎了。

  进入20世纪的80年代,马来西亚木鲁探险队经过考察,发现了坐落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古农木鲁国家公园中的沙捞越山洞也是举世稀有的大洞穴。当时传出消息说,沙捞越主洞比马默斯主洞长4倍多,宽是马默斯主洞宽的3.5倍,高是马默斯洞的1倍左右。在如此巨大的沙捞越洞穴中,有人估计可以同时停放7500多辆公共汽车。

  最终经过科学的测量得出详细的数据:沙捞越主洞长达701米、宽299米、高70米左右,总面积为146.72万平方米。看来在卡里斯塔洞这个老大哥面前,沙捞越洞这个大兄弟,只能屈居第二了。


本章节地址:https://www.zangdimima.cc/tanxiangushi/12934.html

如果您喜欢本站,可以点击收藏本站或者设为首页,方便您阅读本站小说内容!